行行复行行——湘西州发展矿产品加工业的回望与反思|特稿
时间: 2024-02-12 04:07:32 | 作者: 江南电竞app测评

  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,是湘西州矿产品加工业新建、扩改、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其间的跌宕起伏,展现了湘西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艰辛历程。

  新中国成立之初,湘西只有少量的工业公司。外界形容湘西,“打铁是重工业,染布是轻工业,炸油粑粑是第三产业”。之后相当一段时间,湘西发展工业主要围绕支援农业和生产加工人民生活必需品进行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,州县陆续新办了一批五金、建材、造纸、纺织服装、烟酒食品、机械、矿山开采加工等企业。随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,国家布局在湘西建立9家县氮肥厂(含桑植、大庸),湘西迎来了管网交汇、工艺复杂的现代化学工业。

  州七〇化工厂于1970年筹建,当年投产,生产硝铵炸药,用于开路和农田水利建设。随后生产,1984年生产出电解金属锰。次年,州吉首化工厂在乾州小溪桥开建烧碱车间,生产烧碱、漂白粉、黄磷、盐酸等产品,成立州七一化工厂。吉首市氮肥厂、市制革厂亏损关停后,也转产电解金属锰。

  20世纪80年代,泸溪浦化总厂黄磷分厂夜景 。当年,黄磷系紧俏的化工原料(龙赞才 摄)

  泸溪县磷矿、铝土矿储量丰富。州洗溪磷矿1965年成立,生产,产能一度达到12万吨,职工1200多人。次年,泸溪县筹建浦市磷矿,1982年与建在浦市的泸溪县氮肥厂合并,组建浦市化工总厂,生产合成氨、碳酸氢铵、钙镁磷肥、混配复肥、黄磷、电解金属锰等产品。为开发泸溪李家田铝土矿,1986年,时任县计委主任杨昌伟牵头兴办泸溪铝厂,生产铝锭、铝杆。1993年,泸溪航运公司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帮助下,开发微细球形铝粉。时任村支书的泸溪农民企业家刘集贵,1987年在武溪镇办起卢州化工厂,后转产生产电解锌、电解锰、硫酸等产品,成长为五强溪水库移民集资兴建的大型集团企业。

  1985年,时任省长熊清泉(左一)考察泸溪浦市化工总厂(右一:浦化总厂厂长田昌家)(龙赞才 摄)

  湘西现代工业的发展,得益于一批企业人才。泸溪浦化总厂厂长田昌家,当时工人叫他“田老总”。他带领一班人艰苦创业,将一家开始不怎么起眼的厂子,打造成国家化工部的先进企业。20世纪90年代浦化职工达到1700多人,实现工业产值7000多万,400多万,成为泸溪解决就业、上交利税的大户。州洗溪磷矿矿长赵继成,曾担任多家国有煤矿矿长,一直为洗溪磷矿走出困境,新上50万吨扩改项目奔走不息。州七〇化工厂厂长陈德根,从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扎根湘西,在湘西首创碳酸锰湿法加工电解金属锰工艺,他先后创办多户企业,指导多家电解锰厂改进工艺,节能降耗。

  湘西化学工业骨干,除少数科班出身外,有一批是各县氮肥厂的班底。也有企业外引内联、与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培训的。国家、省直科研院所,大专院校,株洲、湘潭、长沙等地和省直部门的对口扶贫,从资金、技术和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了支持。当时创业艰难,能够做起来的企业,往往靠厂长和企业骨干吃苦耐劳,精打细算。一些厂长、经理,凭着过人的机敏和毅力,在加强企业管理、提高产出效益、开拓市场营销上摸索、积累了不少经验。

  州内的铅锌矿开采始于明代。1955年,龙山县在凉风洞创办铅锌矿。1958年,在大炼钢铁的背景下,各县掀起找矿开矿热潮。至20世纪80年代,州内形成花垣、保靖、龙山、泸溪、吉首、凤凰、古丈等地兴办采选、冶炼企业的态势。

  20世纪80年代,南京市经济协作考察团考察州七一化工厂(右一:常务副州长欧阳淞;左四:分管工业副州长刘殿兴;左三:时任厂长唐济群)(陈庭茂 提供)

  以花垣为中心的邻近几县,锰、铅锌矿产资源富集。当时已探明锰矿储量3106.7万吨,其中花垣民乐锰矿储量2969.81万吨,位居湖南第一,全国第二,矿石含锰16.15~19.86%,号称“东方锰都”。探明州内铅加锌的金属量274万吨,远景储量为1000万吨以上,为全国第三。花垣李梅铅锌矿平均品位4.55%。1984年,李梅耐子堡矿区开采氧化锌矿,鼎盛时有5000多人从事开矿、运输和经销。1991年,花垣在李梅矿区创办铅锌矿浮选厂,产品销往株洲冶炼厂。锰矿采选更早一些。1976年,花垣民乐公社率先开办民乐锰矿,手工采选地表氧化锰矿石,磨球加工放电锰粉,销给长沙电池厂。1982年,花垣成立县锰矿,转向开采深部碳酸锰矿石,加工碳酸锰粉。紧靠花垣的保靖毛沟镇,由农民企业家贾绍本承头,1992年建成年产1000吨的电解金属锌生产线,开启州内湿法冶炼金属锌先例。企业炼锌过程中产生的烟气,回收制造硫酸用于电解锰生产。

  20世纪90年代,石玉珍考察乾州22万伏变电站。1997年湖南省电业局在乾州建成州内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,2000年,州电力公司并入省电力公司(后排左一起:石昌禄、时任州电力公司经理陈诗久、石玉珍、吴沅生、彭诗来、龙爱东、田茂林;前排左二:武吉海)

  到20世纪90年代,花垣的国有、集体企业,乡镇企业,个体私营老板抓住矿业开发商机,纷纷涌入这个赚钱来得快的行业。后来又借国有、集体企业改制重组机会,组建股份制公司,加大资本投入,使花垣矿产业开发出现多头并举的势头。先后涌现了周纯江当家的铁合金厂、全治中的东方锰业、饶德忠的振兴化工、苏宪益的等一批产能较大的骨干企业。经营矿山采选的邓意民、赵纯辉等矿老板,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,后来转向锰锌深加工。矿产业开发一度成为引领花垣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。

  1998年,时任省委书记王茂林(左七)到花垣三立集团调研,三立集团为县化工厂发展而来,花垣矿业重组后被赵纯辉收购(左四:向邦礼;左六:彭对喜;左八:时任董事长苏宪益;左九:武吉海;左十:刘昌刚)

  花垣是苗族聚居县,民间有着担当、好客、义道的传统。花垣企业家多是草根出身,善于处理与银行、财税、经委等部门的关系,容易争取较多的支持。银行和部门同志下厂,有的企业家亲自到职工食堂下厨炒菜,有的请到家里吃饭喝酒,品尝烧苗鱼、羊脚,炒性肠、煮酸汤等特色家常菜。多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企业家比较尊重,注意帮助疏通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,一个时期内形成了上下同心助推矿业发展的强劲合力。

  矿产品加工业属原材料工业,产品营销受经济周期、基建周期影响明显。州产的锰、铅锌、铝、铁合金等产品不少外销国际市场。遇国际原材料涨价,州内企业加速扩大产能,主攻达产增效。价格走低和暴跌时,实行限产少亏或停产止亏,着眼以丰补歉,适应市场调节。“八五”时期,全州冶金工业年增速34.5%。到1995年,全州冶金企业达到67家,形成年开采锰矿石20万吨、锰矿粉25万吨,采选铅锌矿34.5万吨,生产电解锰、电解锌、铝锭、铝粉、铁合金、铅锌精矿等产品18万吨的能力。后经多次以扩大产能、节能降耗、治理污染为取向的技术改造及新建重组,2002年矿产品冶炼加工能力达到近30万吨。到2012年,当年生产电解锰56.52万吨、电解锌24.24万吨,铁合金、锌冶炼、铝压延出售的收益分别达到80.94亿元、46.69亿元、4.12亿元。全州矿产业增加值一度占到工业增加值的40%以上,成为比烟酒业、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势更猛的支柱产业。

  1998年,泸溪成立金天铝业高科技有限公司,生产微细铝粉,公司董事长戴胡生(左一)在检查产成品(张来林 提供)

  开发矿产,推动贫穷的地方脱贫致富,是那个阶段矿产资源富集县发展经济的门路选择。1992年,国家确定市场经济改革目标。1994年又铺开。当年全州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测算只有100多万元。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市,财政经常揭不开锅,不能正常发放国家供养人员工资。省里部署“3581”财源建设工程,要求贫困县市培植财源项目,提高财政自给比例。接着开展的国有企业改制,地方政府缺乏支付职工转换身份的成本,一时职工集中下岗,急需转岗再就业。这些困难促成了矿产业的加速开发。在花垣、泸溪、保靖等县,矿产开发创造了就业需求,容纳了大部分下岗、转岗工人,在上缴税收、支付银行利息、支持政府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,做出了那个特定阶段的较大贡献。

  矿产品冶炼是高能耗、高污染产业。电费为成本大头,基础需供电稳定。州县党委、政府围绕降低公司制作成本做了协调工作。一是引进大电网,改造架设供电线路,改善企业的供电质量。采取州电力公司与省电业局联营,引进电价较低的贵州电网供电,鼓励小水电直供等措施,扩容用电负荷,降低工业供电成本。二是争取省里对移民企业的电价优惠。通过每年向省政府、省物价局汇报,当时一年减免电费4700万元。从1992年到2010年,省给的电价优惠达158227万元。三是争取产品出口退税扶持,税务部门当时一年退税4800万元。对一些企业申报新建和技术改造贷款,州县政府出面向省分行汇报,协助争取。对改制企业的破产核呆,协调有关方面变通支持,帮企业尽快转产复产。当年,矿产品开采加工进入门槛较低,政府在运用行政、经济手段,引导矿产品加工公司集约经营,推进污染治理,改变分散布局和高污染的格局上,虽然作过一些努力,但效果不明显,留下了运行隐患。

  湘西州发展的各个阶段,面临的问题不完全一样。近10年来,国家经济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大力推进精准扶贫,加大对少数民族贫穷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,为湘西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。国家严厉督查并支持地方政府整顿矿山开采秩序,治理工业污染,淘汰落后产能,花垣锰三角地区被列为挂牌整治重点。州县下决心关闭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矿山采选、加工、冶炼企业,矿产品开采加工一度徘徊、萎缩。在推进精深加工,修复生态环境,发展替代产业上,湘西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寻求新的突破。现在回过头看,这些年来湘西州发展矿产品加工业,为解决城乡就业,渡过财政难关,培养工业人才,积累经济势能,起过非消极作用。一批企业家、企业员工为那个阶段的发展、脱贫,奉献了智慧和辛劳。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及教训,从政府到企业层面,都有值得认真总结与反思的地方。

  1998年,时任省长杨正午考察保靖碗米坡水电站 (左起:李瑞师、杨正午、董道平、武吉海)(陈庭茂 提供)

  当年脱贫心切,追求靠山吃山,有水快流,对依法从严管理矿山开采、从严治理采选冶炼污染认识不足,造成无序开采、尾砂矿安全风险隐患增多、水体污染严重的被动局面,留下诸多欠账包袱,给后来的治理增加了成本和难度。

  2002年,时任省长张云川考察湘西(左起:彭对喜、徐克勤、张云川、武吉海)

  州县一度把工作重点摆在规模扩张、粗放发展上,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、管理升级着力不够。认为技术升级、内部管理、产品营销、污染治理,企业负主体责任,政府见事迟,行动慢,督促、监管一度乏力。以致尾砂、废渣、废水严重破损毁坏、对环境造成污染,群众倒逼政府、公司进行整治。

  2002年3月,王锡炳、梁秋松、武吉海、刘湘溶在北京,向原书记、中科院原党组书记李昌汇报湘西扶贫开发情况

  政府领导和企业家在学习新知识,大踏步跟上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步伐上存在差距。等到行业发展主题转向、治污风暴来临时,许多企业措手不及。

  2007年9月,湘西州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,前来祝贺的省直及兄弟市领导在州体育场主席台参加会议观看表演(张谨 摄)

  湘西州经济发展有如“行行复行行”,一些产业、一些企业此起彼伏、优胜劣汰难以避免。企业家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,赢得辉煌;也有经营不善、投资不慎乃至追逐奢华,陷入困境的。认识到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客观规律、当代的发展不应挤占后代的发展空间,多在痛定思痛之后。值得欣慰的是,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湘西矿产业,正在实现凤凰涅槃,走上党和国家指引的绿色发展之路。